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招飞 > 正文

网上“充电”要学会接收更要善于消化_世界速读

中国教育报  2023-05-16 09:19:56


(相关资料图)

通过网络乃至社交平台进行自学,已是一些大学生对日常学习进行补充的常见方式。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7.4%的受访者曾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学习知识或技能,其中50.8%的受访者基本每天都用社交网络学习,28.6%的受访者每周使用三四次,11.7%每个月使用5—10次。

如调查所示,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充电”“冲浪”,方向是非常多元的。像有的是观看专家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的课程,有的是观看学习博主分享的学习经验,有的是检索绘画、摄影等特长型技能,还有的是检索做饭、人际交往等生活实用技能,甚至有的是跟随学习博主一起线上自习。并且,其形式也非常丰富。如除了最常见的视频类、图文类、纯文字类内容,还有互动游戏类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学习内容及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供给形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学习限制,可以使得更多人真正各取所需。

可以说,能否高效寻找并利用合适的网络学习资源,本身已成为衡量现代人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刻度。事实上,有的受访者就明确表示,自己最初向网络寻求帮助,就是为了适应大学里和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说,在网络乃至社交平台“自学”,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学习能力的锻炼。同时,网络上的学习,还方便分享学习经验,甚至找到共同的学习“共同体”,形成相互激励的效果。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上自学,这本身是一个积极的现象。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确实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不少同学都反映,虽然很多“知识点”可能在网络上稍微检索就能找到,但是网络世界的信息供给是无边界的,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和资源筛选成本其实是很高的。同时,还可能被各种本不需要的信息所干扰。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专注性,并掌握合适的方法,学习效率很可能较低。此外,更重要的是,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本身可能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再加上大数据的智能推荐,如果不具备严谨、理性的信息判断能力,习惯了一股脑全盘接收,这样还可能会被“带偏”。所以,网络自学的门槛看似很低,但要真正将资源“为我所用”,转化为足够的学习效果,还是需要个人摸索出科学的方法。

同时,必须正视的一点是,网络上的信息或学习资源供给方式,很多都是为了契合传播惯性和个人的信息接收惯性,这决定了它们中的很多内容都可能是浅层次的,或者说是“二手”的。在学习过程中,当然可以借助这些信息去帮助掌握和理解一些“深刻”的知识,但是如果完全依赖于网络信息的“投喂”,甚至不自觉地产生“自己都懂了”的幻觉,它也很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如当前非常流行的视频说书节目,当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大学生如果完全以观看这类节目来代替阅读,显然是不妥的。总之,网络自学是很方便,但是也要警惕习惯了走“捷径”,而忽视了学习本身所必须经历的自我探索以及自我消化的过程。

(作者朱昌俊,系媒体评论员)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1999-2017 中国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机构 ICP备1654251116号-1

联系网站:zgjyw@foxmall.net.cn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