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虽小,需清“澈”
公车改革的经济账:有官员称车补这么低不出差了(人民网7月29日)
《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在前不久下发,标志着备受全民关注的公车改革在酝酿20年后全面启动。按照新方案,我国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150%。和“为官不易”出现的背景一样,当一项新的政策出现时候,那些既得利益者们就会出现异动,发出了“人家不出差了”的娇叹。
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54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2.53亿元,占到“三公”经费的近六成。 “现有公车估计最多保留10%,即20万辆公车;可以节约1/3的公车费用,即1000亿元以上,可能会达到1500亿元”。 “如果裁去90%公车,每年可以省下1500亿”。车改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产物,在前期南京杭州温州常州多个城市进行了车改的尝试。补贴标准分档次300元到3100元不等。与现在公布的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标准明显不对等。另一方面在“为官不易”的背景下,再次面临“公车难坐”。让那些以为八项禁令只是说说,纠正“四风”只是看看的官员们失去了耐心,失望抱怨纠结了起来:隐性福利少了,灰色收入少了,当官没劲了,也就“多做多措,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了”。公车不能“贴补家用”了,那公事该怎么办?公差该怎么出?
不论是“为官不易”还是“公车难坐”了,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没有领会正确的价值观何在。利益不是唯一的价值坐标,享受更不是最高的评价标尺。干事创业应该在福利待遇之前。少一些个人得失的计算,多一些舍我其谁的担当,才会有 “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西湖,才会有到兰考见焦桐而思焦裕禄,在大亮山极目绿海而思杨善洲的政声自在人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