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是场人生的修行
诸葛亮身居茅庐,没有四处求职,到处投简历,可最后依然成了三国最牛打工皇帝。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他身居乱世却能够稳如泰山。压力再大、欲望再强,孔明戒自己于草庐,定自己于乱世,所以才成就了他一番伟业。这就是孔明的大智慧。
自打毕业开始,找工作到现在已两月有余。身边很多人都陆陆续续创业的创业,回国的回国。找到工作的,或是正趁着入职前的空档,满世界的旅游;或是已经开始步入了朝九晚五的日程。不过相信还有很多人也正如我一样,每天守在各大求职网站,向着心仪的职位,投着数以百计的简历。
找工作是个很奇妙的事情。长这么大,似乎也只有高考和考研等录取通知书的时期与之有些许相像。然而找工作时的心里压力,对于我而言,全方位超过了我至今所经历的所有压力。
我这个人从小不怕别人的批评,却怕别人的赞美,而更让我害怕的是“不予置评”。这是种比被人批评还要让人难受百倍的“我并不在乎你”的感觉。其实在社交学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在付出努力、尝试和别人交流的同时,也必然期待着对方的回复。然而,这一封封求职信、简历就如同泥牛入海一般,发出去了,百分之九十都了无音讯。久而久之,求职在我的心里开始变成了一个好似黑洞的事情。
然后压力就随之而来。整个人明显地变得浮躁起来,说话做事都向周围的人透露着“老子现在很烦躁”的信息。我这个人还算是有那么点可笑的自尊,总不希望身边的人为我担心,于是还是依旧尽我所能的强颜欢笑,装豁达。
还有的朋友,明明很开朗的一个人,这段时间聚会都少言寡语,郁郁寡欢。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地假装并没有察觉。关系好的,私下里会找他聊聊,开导开导。然而大家也都这个年龄,也都正在经历相似的事情,自然这开导的语言或多或少会显得苍白无力。加之这开导过程中双方都存着一个下意识的警戒心理:开导人的怕自己哪句话没说好,万一下意识地显示出了优越感,或是被对方认为存在优越感,就会得不偿失。被开导的总是不自觉地抱着“你也不过就是比我早几天找到工作”或“咱俩半斤八两的,你还没我好呢”的心态。哪怕是双方交谈甚欢,被开导的放开了一些心结,效果也没有多么好。所以工作一天没有找到,这压力还会早晚又回到我们身上。所以这开导的效果似乎负面大于正面。
这个时候就十分羡慕那些父母在身边的朋友。父母作为最了解我们的人,必然是最先能够体会到我们心情的那(两)个。这一段时间和家里通电话,言语间透露的情绪也着实让父母牵挂了一回。可是这依然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有时候父母越是尝试着去减少我们的心理负担,我们就会产生越多的对父母的亏欠感。前一阵,我与朋友们也聊到了这个情况,大家也都感同身受,纷纷表示家里的牵挂与开导反而会让自己产生更大的压力。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找到工作。朋友也经常说,“等找到工作了就好了。”我这个人吧,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等XXX就好了。”很多事就是这么被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法解决了,其实解决得既不彻底也不圆满。治标不治本,在我看来还不如不治这个“标”,起码还有个念想,时刻警惕我们还有这档子事。念想就是压力。压力这个浑不论的玩意儿,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人生中各个阶段。我的压力,我是断然不能通过釜底抽薪这个“美妙又简单”的办法解决的。
现在我在找工作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压力,这压力虽然会随着我找到工作而消失,但是显然它会很快的再次出现在我生命的其他时期。在已知压力不是个好东西(至少让我们心里堵得慌)的前提下,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第一,压力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第二,怎么摆脱掉这个烦人的东西。
根据维基百科,压力(stress)这个词源自拉丁文stringe,压力本身并不存在着文化差异),我们就从西方文明的角度来研究一下。
在西方哲学中,我们生来就带有着原罪,这也是我们所经受的痛苦来源。但丁在《神曲》中将原罪归为七类,也就是知名的“七宗罪”:贪食、色欲、贪婪、忧郁、愤怒、懒惰、虚荣、傲慢。仔细分析这七宗罪,乃至于其他种种原罪,我们能够清楚地明白,人类所经受的种种痛苦、折磨,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欲望。
我们找工作的压力、找工作的痛苦,源自于我们对于金钱的欲望、对于被认可的欲望,源自于我们对于找到工作本身及找到工作后所延伸而来的种种的欲望。这种强大的欲望,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们的神经,操纵着我们的行为。我们被它深深地影响着而无法自觉。
这欲望太过强大,强大到让我们忘记了我们的目的。是的,我忘记了我找工作的目的。曾几何时,我清楚地明白,找工作只是我的目标,并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在工作中得到成长,从而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这不就是我们生活的目的么?向着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找工作,只是我在向着这个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未来前进的一个方法、一个途径,是我在现阶段的一个目标,是我对于达到我最终目的所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手段。
然而欲望侵蚀了我的理智,让我深陷其中,不自觉地将找工作看作自己的目的,将找工作凌驾于一切之上,似乎不找到工作生活就无法再继续。那么我就一下子明白,找工作本来就是我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给自己制造的门槛,找工作也是一个能够督促我前进的方法。然而它却在不知不觉中带给了我巨大的压力,让我作茧自缚,自我折磨。
可是,生活总是要继续,明白了道理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言之易,行之难。哪怕我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欲望在作祟,也不能够从症状上缓解所面临的压力。
这让我无比的沮丧。难不成我就必须要明知道我在被欲望所控制,被压力所摆弄,却不得不向其低头,然后用一句“反正找到工作了就好了”或是一句“反正每个人都这样”来安慰自己么?
我有个成都的朋友建议我去找心理医生谈谈。诚然,美国作为当今心理医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于人类心理的研究相当专业。不过另一个去找过心理医生的朋友打消了我这个念头。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效果,但她在去过几次心理咨询后,果断地选择一个四天三夜的、以美国人为主的、深山老林露营的冥想班。并在结束后向我大力推荐这个冥想班,说是她的心理医生建议她报的,效果显著。
这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冥想这东西不是古印度和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东西吗?怎么美国人现在也开始流行了?再联想到之前我本科时与宾州州立大学的亚洲研究系主任的对话,我就豁然开朗。对于人类心理的探索,古印度与中国领先了世界不止两千年。
冥想(meditation)也可以翻译为修行,一般来说,瑜伽里面的冥想、禅宗的打坐乃至儒学所讲的格物致知都可以被说成为meditation。直接翻译为修行,会让很多人第一时间产生抵触心理,首先想到的是去深山老林里变野人,再就想到我堂堂前少先队员,怎么能够去搞迷信。不过既然美国心理医生也认为效果很好,我尊敬的系主任也如是说,那么我们就抛开偏见,仔细地看看到底这修行怎么去帮助我们解决压力。
修行,不论是打坐、冥想还是格物,都是让我们将注意力、将我们的心与念头集中在一个地方。我们尝试去控制自己的念头、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恰是“戒”。根据《说文》,“戒,警也。”让我们处于一个警示自己的状态,这能够让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思维,不被外界所干扰。
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是课上老师要求大家背手坐直,或是军训教官要求军姿。如同上述的这类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戒。那么戒的目的是什么?大家背手坐好,就能够定下心来专心听课。大家站得笔直就能够定下心来,改掉一些坏毛病。
所以戒的目的是让我们生“定”。也就是定力。定力就是能够让我们沉得住气的能力,能够让我们稳坐钓鱼台的能力,能够让我们泰山压顶也可以沉着冷静的能力。我们讲一个人沉稳、成熟,不浮躁、不毛躁,就是讲这个人有定力。
有了定力,我们就在面临压力、面临困难的时候不慌张,不焦躁,不被欲望轻易所控制,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
大家一起聚会的时候,好多朋友都会抱怨现在社会太浮躁,大家都向着争名夺利使劲儿。很多人觉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追逐名利是必然,自己也无能为力。但这种观点我实在是无法赞同。诚然物质的丰富与贫富差距的加剧是会导致大家拼命地“向钱看”,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贪婪是人类七宗罪里的,是刻在人性里面的。纵观历史,哪个朝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里的人不是在争名夺利呢?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国家动荡,没有纷飞的炮火,怎么看都没有理由比古代的人还要浮躁,还要不安。所以唯一能够替我们开脱的只有原罪这一说。
如何克服原罪对我们的牵引?那就要靠修行了。正所谓,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外界越是喧嚣,我们就越要有戒、有定。敌动我不动,以静制动才能在这纷杂的社会中立得住自己的身子。立得住身子才能够谋得更大的发展。如今的一点点压力,假若将我们困住,那么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便将如浮萍一般无处栖身。
诸葛亮身居茅庐,没有四处求职,到处投简历,可最后依然成了三国最牛打工皇帝。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他身居乱世却能够稳如泰山。压力再大、欲望再强,孔明也能戒自己于草庐,定自己于乱世,所以才成就了他的一番伟业。这就是孔明的大智慧。
戒住了自己,才能够定得下来。定了下来,才能产生智慧。戒定慧,这是佛家讲的三学,是修行简要的也是最高深的学问。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而我们要吾日三戒吾心。三戒也还是不够,要常戒,时时戒。时刻警戒自己,是否又焦虑了?是否又被压力影响了?是否又被欲望控制了?待人接物、言行举止,方方面面地去观察自己、去警示自己。
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压力的最好的办法。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人生还很漫长。毕业求职的这几个月,看似漫长难熬,却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段。我们要知道若想要台上活得精彩,那么就要耐得住台下苦练的寂寞。
我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若能够有意识地磨练自己,那么找工作也就是一种修行。
所以就让我们利用这宝贵的求职时光,完成人生最重要的一场修行吧。(边金阳,纽约大学硕士,广义大数据论的创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