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东方数学”让中华古老文明重新绽放科学之光
【提要】 在充分认识地球历史及地壳运动呈现的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以中国古代太极理论与自然宇宙观为指导、吸收近现代西方科学特别是非线性科学理论成果基础上,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建立了“11/30全球地震周期分布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物理规律“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并揭示了它们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即“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同时揭开了中华古老文明之源头“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
一、学习、工作与科研历程
1980~1997年期间,曾经三进三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在秦岭脚下古城西安,就读地质学专业本科、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累计12年。
自1997年起成为一名公务员,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多年来,一直认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近年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沪杭城际及沪通铁路上海嘉定区段高铁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办理中,先后荣获“2008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记功”、“2011年度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铁路建设赛区建设功臣称号”和“2014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称号”荣誉。
在工作之余,坚持潜心钻研“中国大陆强震空间分布与时间周期分布”科学问题。这属于个人专业爱好、个人自助和工作业余研究课题。本着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倡导的“要做一辈子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执着追求,乐于其中。
主要科研成果有:
1.1996年8月就读博研期间参加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北京),提交和报告论文《控制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热通道网络系统》。根据中国大陆大地电磁、层析成像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最新成果,首次发现和提出中国大陆“软流层热通道与热通道控震网络”的概念与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突破了建立在大洋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基础之上的经典板块构造理论模型的局限性,为研究和揭示大陆地质构造、特别是板内地震活动成因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理论依据。
2.2009年12月参加“纪念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建所50周年—地球科学与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提交和报告论文《中国大陆强震时空分布——软流层热通道网络与宝鸡上地幔热柱联合控震模型与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该空间控震模型揭示了中国大陆中央以天水~宝鸡为中心区域的500公里半径环型圈内、包括“2008.5.12汶川8.0级地震”在内的九例8级特大地震(1303年山西洪洞8.0级、1556年陕西华县8.25级、1654年甘肃天水8.0级、1695年山西临汾8.0级、1739年宁夏银川8.0级、1879年甘肃武都8.0级、1920年宁夏海原8.5级、1927年甘肃古浪8.0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集中分布的深部构造动力学成因机制与特殊背景。
3.2011年9月参加中国物理学会2011年秋季学术会议(浙江大学),提交和报告论文《从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揭示的时间新维度——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首次发现和提出“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理论模型。
4.2013年11月参加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北京),提交和报告论文《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获得“2013中国科技创新卓越成果奖”。该论文揭开了中华古老文明之源头“洛书”的自然数理来源。南开大学数学教授、北方易学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易学家廖墨香先生称赞论文获奖“是当今易学界的一大喜事,可喜可贺!”。
5.2014年4月发表研究论文《长江流域重大洪灾事件11/30二维时间周期分布》,首次给出了公元1560年~2014年共计454年期间长江流域24例重/特大洪灾事件二维时间周期分布,同时对2014年汛期川渝湘鄂为重点的长江中上游区域和粤桂为重点的珠江流域重大洪灾的复发做出了科学预测和提前预警,获得了很好的实际验证。
6.2014年8月参加第五届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北京),提交科研创新成果《“东方数学”让中华古老文明重新绽放科学之光---论“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的创新发现与科学意义》,获得 “2014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年度科技人物”荣誉称号。
二、研究课题、指导思想与主要成果
全球变化与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和预测预防是21世纪人类科技发展中亟待理论突破的重大科学课题,也是各国政府、民众与科学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充分认识地球历史及地壳运动呈现的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以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及自然宇宙观为指导,吸收近现代西方科学特别是非线性混沌理论成果,在这三大方面来源思想指导下,通过对西方科学观及其数理逻辑公理化假设提出反思和质疑;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发现地震时间活动基本周期数11与30;建立新的数理模型及坐标系;得出科学研究结论这样五个阶段,获得了三大科学研究成果。
1.
当今,以西方科学为主导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体现在探索和认识宏观宇宙与微观粒子两大领域:空间尺度上已经达到认识最远类星体137亿光年即约1.3*10^(18)米~微观粒子尺度阿米即10^(-18)米;时间尺度上已经达到推算宇宙大爆炸年龄138.2亿年即约4.36*10^(17)秒~激光时间尺度阿秒即10^(-18)秒。
地球上发生的特大地震能够在数十秒时间内将一座城市及其数万乃至数十万生命顷刻间毁灭,这既是对人类生命的巨大威胁,更是对人类智慧的最大挑战。“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当今人类科技发展,对关乎自身生命存亡的脚下地球“地震形成动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认识,却在试图推演数十亿~百亿年前的宇宙星体起源与演化。由此可见,西方科学观在主导和引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宇宙~天地人”系统整体认识上的严重偏离与割裂,这是当今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悖论。
2.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主体是建立在西方还原论哲学思想和公理化方法逻辑基础之上的。1637年,笛卡尔创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解析几何,这一数学方法论上的创造成为所有近现代应用数学的基础,为近代西方科学的初创和发展开启了大门。
自笛卡尔以来,西方科学理论大厦赖以建立的数理逻辑基础与公理化假设核心有三条:(1)西方数学中将包含整数在内的全部实数集合被公理化认为分布在一条直线或一维数轴之上;(2)近现代西方物理学中将全部自然事件的时间序列集合被公理化地认为分布在一条直线即一维时间轴之上;(3)并由此自然得出第三条公理化假设,在一维实数轴和一维时间轴上,“0”点是绝对且唯一的。
三百多年来,西方近现代科学飞速发展,人类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的征途就是不断地逼近时空的极限“0”点,并由此演绎出关于宇宙和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诸多理论模型或理论假说。
3.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当今物理世界时间探测尺度可以达到10^(-18)秒,那么试问,时间“0”点究竟在何处?从何而生?决定生命存亡亦即大地震发生的那一时刻或那一秒,是从何而来、从何而生的呢?当前以物理学为主导的诸多理论模型或理论假说是否反映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真实时空图像?作为自然界基本物理现象之一的地震活动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科学难题?
4.
研究指导思想与方法是:(1)充分认识地球历史与包括地震活动在内的地壳运动呈现出的渐变过程与突变过程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2)以中国古代阴阳太极理论与自然宇宙观为指导;(3)吸收近几十年来西方科学发展起来的非线性科学与混沌理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这三大方面思想和方法指导相结合所获得的科学新发现。
5.
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是:(1)发现了体现地壳运动能量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过程、反映地震活动周期规律的“全球地震11/30二维周期分布律”;并建立了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物理规律“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 ;(2)揭示了这两大规律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即“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 ;(3)同时揭示了代表古老中华文明之源头“洛书”的自然数理来源。这三大研究成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三、科学新发现与重大意义
1.
(1)突破了西方科学自笛卡尔以来确立的“一维时间轴”和“一维实数轴”的公理化假设;发现了全球地震时间周期分布中隐藏的呈现非线性特征的两个基本周期数11与30,发现和提出了“时间尺度相对性”原理;建立了反映自然界真实运动变化图像的“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和“11/30二维交互数系坐标系”。在“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和“11/30二维交互数系坐标系”中,“0”具有周期循环生成的特征规律。所建模型突破了以【10、12、60】进制为基数的“一维时间轴”模型的局限,突破了“一维实数轴”模型中基本自然数序列【1~9】绝对大小顺序排列的固有认识。
(2)揭开了代表五千年古老中华文明之源头的“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以及中国麻将的数理来源,即数组【1、4、7】【2、5、8】【3、6、9】的数理来源和基本自然数序列【1~9】为什么一分为三。从自然数理法则上证明了老子《道德经》“有无相生”、“有生于无”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观点的正确性。
(3)将基本自然数序列【1~9】在“11/30二维交互数系”坐标系中一分为三、自然生成的三分数组【1、4、7】、【2、5、8】、【3、6、9】称为“洛书数组”,由“洛书数组”组成的数阵称为“初始洛书”。从甲骨文中发现的“原始洛书”与“初始洛书”实为同一数阵,但来源有所不同。前者是中国古代先民的首创与发现,后者则源于今天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上对自然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揭示。“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对中华文明历史过程中这一极为重要而又十分神秘的文化产物给出了明确的科学解答。
引自:耿济.数学娱乐(三)---洛书定理及应用,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4)
(4)基于“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能够对全球变化过程中地震、洪灾、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时间周期分布给出严格的数理周期关联模型,即建立“自然灾变事件11/30周期分布律”模型。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发生的事件均分布在“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中一系列对应的周期链节点上,构成“自然灾变事件11/30周期分布网”。该模型具有信息上的结构不变性、关联多重性、整体性、全息性、周期性或循环性。这种数理分析方法既可用来研究历史灾变事件周期关联,又可用于对未来灾变事件复发可能性的预测研究。
(5)基于“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这一全新时空观数理模型,依据自然灾害强度等级和周期时间尺度,能够建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甚或涵盖全球的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和“预知-预防-预警”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必将对人类从全新科学理论上去“预知-预防-预警”各类地球重大自然灾变事件,为早日实现人类“防范-防治-战胜”各类重大自然灾害的科学梦想,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1998】表示长江重大洪灾事件年份
2.
本研究课题科学新发现作出了充分论证:作为西方科学数理逻辑体系基础的前述三条核心公理均存在着片面的、经验性的、后天的人为假设,它们仅仅是科学发展中的部分“认识片段”,并不是恒久不变的“科学公理”。因为,人类科学与智慧本身是在进化发展着的,存在着不同于西方科学的、属于东方中国的自然哲学思想与宇宙观,据此能够推演出一套不同于今天西方数学体系的东方数学体系。
将建立在“11/30交互数系坐标系”之上的数理体系整体称为“东方数学”,它是东西方文明在地球人类演进到今天这一时空点上完美的交互对接。“东方数学”的发现和发展,将为重新全面审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和近现代西方科学理论成果,为古老中华文明的创新复兴,开辟未来科学发展新天地,提供崭新的科学思想与理论基础。
图4.甲骨文中的“原始洛书”
引自:《殷墟文字缀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1955.
来自于全球地震周期研究的科学新发现“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是从运动和变化的地球这个大自然“天然实验室”中所发现和确立的时间新坐标,它将对三百多年来近现代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的西方科学哲学观、宇宙观及时空观带来革命性的冲击与变革,它所提供的科学新认知、新思想和新时空观,将开启未来科学发展新视窗。
【作者简介】
陈伟,汉族,1964年10月生于上海,现在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工作,主任科员。曾任上海市嘉定区政协第三届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科技产业协会副会长。1984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地质学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西北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理学硕士,1997年西北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结业;1984~1992年期间曾在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和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工作。(文/陈伟)